“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追风筝的人里面的话,你有看过这本书吗?下面是由职场办公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大学生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大学生
决定执笔写《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前,我在豆瓣网上读了大量书评,看到了大多数书评都在赞誉哈桑的单纯、忠诚、纯良和正直。
或许,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
然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
因为,这让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脑海盘旋的一个词汇——爱的炮灰。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会要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来证明这个人的确爱自己。
当阿米尔,抑或作者在怀念”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其实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尔少年时的确有这样的渴望,他和哈桑有过以下一段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哈桑的反问令阿米尔尴尬,他宁愿自己没有质疑哈桑的忠诚。然而,哈桑不久后还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的荣耀,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
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断的蓝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侮辱,这是阿富汗男人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
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
阿米尔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 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对阿米尔奉献他自己。
所以,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他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对阿米尔的爸爸说,这是他干的。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尔的炮灰。当时,他被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枪杀。
做阿米尔的炮灰,这主要还是哈桑自己的选择。
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或许,喜爱《追风筝的人》的一些读者会对我这种分析感到愤怒,觉得我并不理解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感,但通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言语,我们会看到,导致这种奉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惧。
哈桑为什么甘愿去做炮灰?
当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后,阿米尔去了喀布尔,从已成为塔利班官员的阿塞夫的手中将索拉博带回了巴基斯坦,而代价是险些被阿塞夫打死,如若不是索拉博用弹弓将阿塞夫打成独眼龙的话。
在巴基斯坦,阿米尔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国。索拉博一开始没答应,并说出了他的担忧:”要是你厌倦我怎么办?要是你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除了阿米尔,幼小的索拉博已没有其他亲人,这时,他作为一个孩子产生这样的担忧不难理解。
不过,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索拉博在替父亲说出他的心声。原来,哈桑之所以做炮灰,为了阿米尔的一个蓝风筝而被凌
辱,为了阿米尔的豪宅而和妻子一起被枪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担心阿米尔会厌倦自己,会不喜欢自己。
这就很像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宠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顺”的孩子,他们在成年后为了得到父母的欢心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以至于严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
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阿米尔”.这个细节的直观理解是,哈桑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则是,阿米尔是哈桑的”心理妈妈”.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哈桑不例外,阿米尔也不例外。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汇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妈妈”,为了获得他的爱,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并最终不惜将哈桑牺牲。
阿米尔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则主动愿意做阿米尔的炮灰。
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另一个人做炮灰。
因为,奉献者的生命重量会压得接受奉献者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歉疚。
或许,亏欠感是我们最不愿意有的一种心理,而如何处理亏欠感便成了左右我们人生道路的一个关键。
哈桑是阿米尔的爸爸和仆人阿里——其实她和阿米尔的爸爸也是自幼一起长大,也是情同手足的妻子偷
情而来的私生子,他无法公开承认哈桑是自己的儿子,这令他心怀歉疚。为了弥补这种歉疚,他的办法是用他的财富和力量慷慨补偿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对此,拉辛汗形容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这是少数人处理歉疚的办法,尽管这不是的办法,但这仍然称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的办法是阿米尔的道路——贬低或逃避自己亏欠的人。
当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
辱时,阿米尔一时成了”种族主义者”,他先是觉得为了用蓝风筝赢取父亲的爱,牺牲哈桑是必须的,接下来,当心中出现一刹那的犹豫时,他对自己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阿米尔是普什图族人,很多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族人有歧视)”,这就是贬低。通过贬低奉献者的生命价值,接受奉献者的愧疚感降低了。
这种贬低心理是很常见的,我们既可以在文艺作品中,也可以在自己生活中发现这样的故事——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们很少会得到接受他们帮助的人的尊敬,甚至一些人对恩人的仇恨胜于对其他所有人的仇恨。
有些人的愧疚感会彻底丧失,于是一切人均被他们贬低为炮灰。阿塞夫便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底线地凌
辱一切弱者,因为他的世界中只有他一个人是人,其他人都不存在。
阿米尔知道,自己身上有阿塞夫的影子,所以他梦见阿塞夫对他说:你和哈桑吃一个人的奶长大,但你和我是兄弟。
不过,阿米尔毕竟不是阿塞夫,他无法逃脱愧疚感的折磨,这种愧疚感显示他仍然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篇二: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大学生
一个同事递给我一本书说:“现在还看书吗?建议你看看这本《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著),看了才知道真正的阿富汗和阿富汗人。”于是我带着好奇心从这本小说走进了阿富汗和阿富汗人的世界。
荒凉的戈壁、起伏的山岳、繁华的街市、一望无边的枯树林、满天飘飞的风筝……两个男孩形影不离,勾肩搭背,打闹玩耍。他们一个是普什图族的富家少爷,叫阿米尔,一个是哈扎里族仆人阿里的孩子,叫哈桑。哈桑不爱说话,憨厚老实,他有生理缺陷,“嘴唇从中间裂开”,也许正是这一点加上他的身份,小主人并没有从内心喜欢他。但哈桑依然对主人忠心耿耿,每当那些邻居的孩子欺负他,总是哈桑挺身而出,将他们挡回去。
喀布尔有个传统民俗:追风筝。放飞的风筝在空中追逐,孩子们施展技艺,尽力用玻璃线将别人的风筝线割断,然后追赶飘落的风筝作为战利品。有一天,当阿米尔追到战利品时,被阿塞夫三个恶棍围住索要,阿米尔很害怕,而身边的哈桑却猛然掏出弹弓对准高大的阿塞夫。弱者吓退了强者,卑微者保护了高贵者。
一年一度的风筝大会再次到来。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幸运地赢得了风筝大赛的殊荣,当哈桑追到那只败落的蓝风筝,再次被那三个恶棍围堵,他遭到强暴。阿米尔目睹整个过程,不但没有施以援救,反而选择了逃离。哈桑为了小主人,独自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伤害,选择了沉默,隐忍。然而更大的伤害却是来自小主人阿米尔。他开始躲着哈桑,萌生了让哈桑离开庄园的想法,好为自己的懦弱无能寻求解脱。阿米尔把自己的手表放到哈桑床铺上,以此来证明哈桑是个盗窃犯。阿里无法忍受阿米尔对其儿子的诬蔑,为了尊严,他选择了离开。虽然阿米尔爸爸一再真诚的挽留,阿里还是决定带着哈桑离开了这个他们衣食所寄的庄园,连同他们两家四十年的友谊。
没有任何辩解,沉默,隐忍。读到这里,我感叹不已,也许这就是一个弱势者面对冤屈和不公所能作出的无奈回应。即便受到不公平对待,哈桑依然坚守着真诚与善良。他说过一句可以让人掉泪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又由此看到隐忍的内心却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唐代人李翱讲了一个寓言:说有两匹马并驾而行,一匹骏马,一匹瘦马。骏马仗着力量强大咬破瘦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瘦马若无其事,仍行走自如。骏马回家后却浑身颤抖,水草不沾。原来它因为咬了弱马而感到羞愧。瘦马在受侵犯时虽然没有还击,却产生了比体力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力量。忍让可以感化卑劣,宽容可以唤醒良知。
作为一个富家少爷,阿米尔对哈桑的感情从最初开始便是矛盾着的,有着阶级意识的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永远只能是主仆关系,不能成为朋友。这,在阿米尔内心世界里一直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他在没有人的时候才和哈桑玩;所以,他不会让哈桑在有客人的时候出现;所以,他很久很久不敢承认自己和哈桑的友谊。
然而,对于哈桑来说,阿米尔是他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他可以,为他,千千万万遍。只因,他是他的朋友,唯一的,最好的朋友。因此,他可以为他去捡风筝,哪怕是被人围追截堵,以致伤痕累累;他可以答应阿米尔任何要求,哪怕是受到父亲的责骂,亦一言不发;他可以承担阿米尔的栽赃陷害,受冤负罪,不吭一声;不管何种场景下,自始至终,千千万万遍。
多年以后,移居美国的阿米尔时刻为童年的无知卑劣之举感到忏悔,为了赎罪,他回到战难中的祖国,冒着危险要帮助哈桑。不幸的是,哈桑死在残暴的塔利班手里,他的妻子受到羞辱,他无力保护;沉默隐忍,最终还是没有让他平安度过余生,他与妻子双双结束了苦难的一生。这让阿米尔感到无限的感伤,哈桑的声音在他耳边一次次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而他为哈桑,兔唇的哈桑,那个为他追风筝的人,那个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保护了他的人做了什么呢?
然而,故事还有更让人惊讶的隐情。当父亲病逝,阿米尔从美国再回老家时,通过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得知,哈桑竟然与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原来让他倍感荣耀的父亲竟然偷了仆人阿里的妻子,阿里是不能生育的,他同阿米尔父亲一起守着这个秘密四十年!这是男人的奇耻大辱,阿里也默默地忍受着。埋藏了许多年的秘密被揭开了,我们对哈桑的同情又转向哈桑的“父亲”阿里身上。事实上,阿里的父母当年就是不幸双双被阿米尔的爷爷飞车撞死的,为了赎罪,阿里被他们领到家中成了仆人。就这样,这家三代地位低微的人默默地为他们的主人忍受着一切苦难和耻辱。
故事的尾声又有令人震撼的一幕。阿米尔为了心灵的救赎,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是,已堕落为塔利班的小头目阿塞夫把阿米尔和索拉博逼进一间屋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他要与往日的仇敌了结恩怨,他声称双方只能有一人活着走出屋子。就在阿米尔的生命受到威胁时,阿塞夫惊讶地看到小小的索拉博有力拉开弹弓对准了他,一粒铜弹深深地钻进他的左眼。就像三十年前的哈桑保护主人一样,他的后代又以弱小之躯保护了别人。应该说,阿米尔是幸福的,有这样一家几代人忠心耿耿地保护着他,他曾经的卑劣受到宽容,他的良知被唤醒,他的心灵得到救赎,他追到了在他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做人应该要宽厚无私,正直善良。他终于明白了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理由。书的结局深情地写道:“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作家胡赛尼以温暖细腻的笔法揭示出人性的本质与心灵的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的笔又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唤醒我们对弱者的尊重,对一个苦难民族的敬畏。读完这本小说,我的耳畔时时响起那微弱而又高贵的声音:为你,千千万万遍……
篇三: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大学生
一只交织着亲情、爱情、友情的风筝永远在两个阿富汗男孩心中挥之不去。这是一个关于爱、恐惧、愧疚、救赎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本小说。起初不能明白为什么要以一只风筝作为标题,直到读完整本书后才渐渐明白过来,这一个以风筝为引子展开的故事是那样的令人感动与惋惜。在主人公阿米尔眼里,那个追风筝的人,那个有着兔唇的人,那个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是那样的老实,忠厚而又那样的单纯。那是把他视做好朋友的人,可是却因为他的懦弱无能,他背叛了他的好朋友——哈桑。
书中描写了阿富汗一项古老的传统——“风筝比赛”,这是一种流行于广大阿富汗儿童的童年的游戏,风筝飞得最高,并且坚持到最后,就会在所有人眼中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个象征着尊严与成就的“风筝比赛”却给哈桑和阿米尔的友谊带来了一生都难以弥补的裂痕。那条充满罪恶,阴暗的小巷中发生的一切永永远远地伤害了哈桑以及阿米尔,使阿米尔在往后的生活中充满了自责与愧疚。
哈桑是这本书中最让我动容的人。他的一生太过于多舛了,混乱的家庭关系,被挚友背叛,这些常人无法原谅的事情在他的身上却得到了谅解。他视阿米尔为他一生追随的人,他将自己的姿态放得那样低,他甚至可以为阿米尔付出所有,因为他是那样的爱阿米尔。哈桑对阿米尔少爷的感情,是无谓回报的付出,是不辞辛劳的坚守,是无所畏惧的袒护。阿米尔因为嫉妒父亲对哈桑的爱护而诬陷哈桑偷手表以达到将哈桑赶走的目的,哈桑不但没有记恨他,反而为了保护阿米尔而被阿瑟夫侮辱,更是在阿米尔走后为了保护阿米尔的房子而被杀害。从开始到结束,哈桑都没有一丝怨恨阿米尔。每一次想起哈桑对阿米尔说到“为你,千千万万遍。”我的心中那种无以言表的心酸和感动令我眼眶泛红,喉咙梗塞。“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善良纯洁的写照,是他对阿米尔郑重的情感表达,也是他对阿米尔矢志不渝的承诺。在他为阿米尔站出来时说的那一句“阿米尔是我的朋友”时,我不禁为这个善良的孩子感到心疼。
也许是这句话那忠贞不渝情感太过浓厚,让阿米尔对自己的背叛以及懦弱无能感到深深地自责和痛苦,所以阿米尔选择了疏远哈桑,因为他没有勇气面对哈桑。最后哈桑和父亲离开,两人一别,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二十年后,阿米尔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后,带着自己与父亲的罪行开始了赎罪之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且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阿米尔,在经过二十年的精神折磨后,终于找回了二十多年前未能拥有的勇气。当他看到那张神似儿时玩伴的脸时,他明白,他无法再次逃避了。为了解救哈桑的儿子,他想尽各种办法,历尽千重苦难万种障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得到心灵的救赎。他以自己的勇气和赎罪般的努力战胜了二十多年前的敌人阿瑟夫。他赢了,他战胜了他与哈桑及哈桑儿子的敌人,也战胜了自己心中的执念!
作者似乎并不想这么简单的放过阿米尔。哈桑儿子的一次又一次自杀和对生活充满绝望的态度使得这个救赎之路愈发坎坷。在医院里,哈桑儿子命悬一线,他在病房外跪地祷告的情节将整个小说推向了高潮。“只有那些失去真主的人才能找到真主,真主真的存在,他必须存在。”这一句更是为整本小说灌入了灵魂。阿米尔的人格由此发生了蜕变。
故事的结局回归平淡,哈桑的儿子跟阿米尔回到了美国生活,但是他与阿米尔的心结依旧没有解开。当阿米尔在海边重新拿起风筝线的时候,他终于找回了自己。
我从这本书不只是看到了阿富汗的宗教问题以及政治问题,还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与本质。哈桑那种深入灵魂的全心全意为一人的态度在现在的社会中屈指可数,那种赤子之心能够炽热所有人。可是阿米尔在面对现实以及自己的罪行时表现出的懦弱不就是社会大部分人的缩影吗?我们缺乏的勇气使我们错过了许多本该拥有的东西。勇气也许并不能所向披靡,但是胆怯终究会碌碌无为。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不就是负责任吗?学会做人,首先就要学会担当,对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负责;也要勇往直前,对自己爱的人忠诚勇敢。不要让自己的懦弱伤害到你身边爱你的人,那样你将会在自责与懊悔中度过余生。
做一个追风筝的人,在奔跑中怀揣梦想与勇气,一路高歌,一生无悔。